学科门类:教育学
一级学科: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300国际教育学院)
一、培养目标
培养有优良品德、宽广胸怀、崇高境界、深厚情怀、责任担当,有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创新理论实践素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善于通过理论学习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应用,有良好的中文教学、文化阐释传播、跨文化协作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胜任国内外国际岗位多种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高层次应用人才。
二、基本要求
(一)基本素质
1. 学术道德
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规范,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自觉维护良好的学术声誉;严于律己,诚实守信,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国家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坚决反对学术不端行为;遵循学术伦理,坚守学术研究、知识转化的社会责任。
2. 专业素养
有扎实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中华文化素养;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学养;有运用中外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
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主动跟踪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的理论前沿和现实问题,善于在教学和管理中发现、解决问题,有自主能动专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养。
有健康的人格;言谈、举止、仪表符合职业标准;有亲和力、感召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复杂条件下驾驭工作的专业素养。
3. 职业精神
深刻理解国际中文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热爱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有乐教善教的职业情怀,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富于热情、感情和激情,有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有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有献身国际中文教育的职业理想,自觉践行师德规范,自觉树立并维护职业信誉。尊重世界各地中文学习者的文化差异与风俗习惯,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各民族学生。以满足世界中文学习者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需求为己任,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应对挑战,以独特的人格和丰富的学识魅力感染学习者,成为中华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教育者。
(二)基本知识
1. 基础知识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以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育理论为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知识。
2. 专业知识
(1)教学基础
第二语言学习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本过程、主要影响等)。
(2)教学方法
语言教学论知识,语言要素教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听、说、读、写技能,教学原理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3)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
教学标准、大纲、设计、资源、组织、测试、评估和课堂管理等知识。
(4)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核心价值及时代意义,中国国情、世界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知识。
(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基本知识,达到国家行业部门规定的从业资质要求。
(三)基本能力
1. 教学能力
(1)语言分析能力、中外语言对比能力;
(2)课程设置、设计和教案撰写能力及系统规划教学能力;
(3)选择、整理、制作、整合和恰当使用教学资源,运用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教学能力;
(4)听、说、读、写、译、综合等课型语言要素和功能教学能力;
(5)组织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能力;
(6)编制练习、作业、试卷,以HSK为基准组织有效的教学测试与评估的能力;
(7)引导学生发展和运用情感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以及跨文化策略的能力;
(8)中文教学项目的管理、组织和协调能力。
2. 阐释传播能力
(1)熟知中国国情和区域国别文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明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阐释文化特质;
(3)中华才艺并用于教学实践能力;
(4)文化阐释传播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能力;
(5)文化传播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3. 跨文化交际能力
(1)通晓世界文化,自觉比较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2)有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敏感性,能运用跨文化策略技巧解决文化适应问题;
(3)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 中外语言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
有中外语言交际能力,流利使用至少一门外语进行教学,善于在实践中跨文化沟通协作和发现解决问题。
5. 教育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教育研究、专业学术交流、终身自主专业发展、良好的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基本学习年限2年。
四、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制定
导师(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校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并结合硕士研究生个人情况,在硕士研究生入学3个月内,指导学生在研究生管理系统中制定《山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并提交,经导师、学院主管院长审核确认后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因客观条件变化,经所在学院主管院长同意,可以修订培养计划,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个人培养计划应对硕士研究生所学的课程名称、学分、时间安排、学习和考核方式、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要求与进度、主要必读书目等进行明确规定。
五、课程设置与应修总学分
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围绕中文教学能力、中华文化阐释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与本专业结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以必修课程为主导、选修课程为补充,训练实践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
1.采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种类型
(1)必修课程(28学分,含学位公共课)
(2)选修课程(5学分,分模块选修)
教学实践4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总学分为40学分。
2.补修课程(不设学分)
硕士研究生入学前为专科生或本科毕业专业与本专业硕士不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应在完成总学分的基础上,补修本专业本科课程课程。补修由国际教育学院组织安排,可采用随本科生班课堂学习、在导师指导下自学、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由学院和导师进行考核或认定。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应在第一学年内全部完成。补修本科课程不得少于两门(从以下课程中选择)。
(1)现代汉语
(2)教育心理学
(3)对外汉语教学法
(二)课程与学分结构
1.必修课程(重在提升国际中文教学技能、文化阐释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
(1)学位公共课程(7学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
研究生商务英语(3学分)
人工智能导论(1学分)
(2)核心课程(12学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2学分)
国际中文教学案例(2学分)
中华文化与传播(2学分)
跨文化交际(双语)(2学分)
(3)拓展课程(5学分)
外语教育心理学(双语)(2学分)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2学分)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1学分)
(4)训练课程(4学分)
课堂观察与实践(1学分)
教学调查与分析(1学分)
教学测试与评估(1学分)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1学分)
2. 选修课程 (5学分)(重在有效拓展专业知识,增强综合能力)
第二外语(1学分)
体育与健康(1学分)
艺术鉴赏与实践(1学分)
文学鉴赏(1学分)
偏误分析(1学分)
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1学分)
汉英语言对比(双语)(1学分)
国际中文数智化教育技术(1学分)
国际中文文本挖掘案例分析(1学分)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1学分)
中国思想史(1学分)
儒商文化专题(1学分)
中文国际传播专题(1学分)
中华传统体育(1学分)
教学设计与管理(1学分)
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1学分)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1学分)
商务汉语教学概论(1学分)
语言经济学(1学分)
区域经济与文化专题(1学分)
《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指导(1学分)
《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语文)考试指导(1学分)
3. 教学实践(4学分)
4. 学术活动(1学分)
5. 学位论文(2学分)
(三)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广泛采用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实践(现场)教学、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提高中文教学技能和国外开展教学、管理的适应能力。
六、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形式
课程考核实行分阶段考核。分阶段考核可采用案例设计、案例分析、模拟实训、课堂随机测验、课程论文、项目设计、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多种组合方式。各阶段考核成绩都应录入研究生管理系统,并保留原始资料与记录。
(二)成绩评定
硕士研究生课程期终考核成绩均采取百分制,其中必修课考核成绩70分为合格,选修课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分阶段考核成绩比重由授课教师确定,原则上不低于50%,录入成绩时采用百分制。
(三)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要求参照《山东财经大学关于印发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执行,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七、课程补考、缓考及重修
课程补考、缓考及重修要求参照学校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术能力要求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案例开发、学术论文撰写等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
九、专业实践
研究生须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一)教学实践方式
1. 以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身份赴海外实习,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中文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2. 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二)教学实践管理
1.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或相关学校选拔派出;
2. 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研究生须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记录、教案及实习报告等;
3. 实习时间不少于4个月,实习结束时向学院提交《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报告》(不少于5000字),或提供不少于60个学时听课记录及相关反思(或不少于30个学时的授课教案),由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出具考评意见,提供教案、录像、课件、教具、教学资料等。学院根据提交的实习材料、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考核。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包括专题研究类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产品设计和方案设计等。论文报告类,要求论题明确具体,思路清晰,方法合理,分析系统,材料可靠,语言准确,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正文包括:研究问题提出、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现状、研究设计、问题呈现分析、成果应用及验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参考文献等。工作量饱满,总字数不少于3万字;产品方案设计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无知识产权争议,符合出版规范要求。工作量饱满,原则上不少于1.5万字。
学位论文不得剽窃他人成果。凡引用他人观点、成果的,必须详细列出材料出处,实事求是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规范具体要求执行《山东财经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十一、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授予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山东财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有关文件规定进行。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与实践、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学术能力要求,且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核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可授予国际中文教育硕士学位。
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类别 |
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学期分布 |
考核方式 |
开课 学院 |
备注 |
1 |
2 |
3 |
必修课 |
学位公共课 |
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2 |
2 |
√ |
|
|
阶段性考核+考试 |
研究生院 |
7学分, 1、2学期 |
2 |
研究生商务英语 |
48 |
3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6 |
1 |
|
√ |
|
研究生院 |
4 |
人工智能导论 |
16 |
1 |
√ |
|
|
研究生院 |
核 心 课 程 |
5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123 |
64 |
4 |
√ |
|
|
阶段性考核+考查 |
国际教育学院 |
17学分, 1、2学期 |
6 |
第二语言习得23 |
32 |
2 |
√ |
|
|
阶段性考核+考试 |
国际教育学院 |
7 |
国际中文教学案例123 |
32 |
2 |
|
√ |
|
阶段性考核+考查 |
国际教育学院 |
8 |
中华文化与传播123 |
32 |
2 |
√ |
|
|
阶段性考核+考查 |
国际教育学院 |
9 |
跨文化交际(双语)23 |
32 |
2 |
|
√ |
|
阶段性考核+考查 |
国际教育学院 |
拓 展 课 程 |
10 |
外语教育心理学(双语)3 |
32 |
2 |
|
√ |
|
阶段性考核+考试 |
国际教育学院 |
11 |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123 |
32 |
2 |
|
√ |
|
阶段性考核+考查 |
国际教育学院 |
12 |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3 |
16 |
1 |
|
√ |
|
阶段性考核+考查 |
国际教育学院 |
训练课程 |
13 |
课堂观察与实践123 |
16 |
1 |
√ |
|
|
阶段性考核+考查 |
国际教育学院 |
4学分, 1、2学期 |
14 |
教学调查与分析1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15 |
教学测试与评估1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16 |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1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选修课 |
第二外语 |
17 |
第二外语 |
16 |
1 |
|
√ |
|
阶段性考核+考试 |
国际教育学院 |
选修课程总共5学分(其中公选课选修1学分), 1、2学期 |
公 选 课 |
18 |
体育与健康 |
16 |
1 |
|
√ |
|
阶段性考核+考查
|
体育学院 |
19 |
艺术鉴赏与实践 |
16 |
1 |
|
√ |
|
艺术学院 |
20 |
文学鉴赏 |
16 |
1 |
|
√ |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语 言 教 学 类 |
21 |
偏误分析1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22 |
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1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23 |
汉英语言对比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24 |
国际中文数智化教育技术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25 |
国际中文文本挖掘案例分析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文 化 与 传 播 类 |
26 |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27 |
中国思想史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28 |
儒商文化专题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29 |
中文国际传播专题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30 |
中华传统体育1 |
16 |
1 |
√ |
|
|
体育学院 |
教育与管理类 |
31 |
教学设计与管理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32 |
文化项目策划与管理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33 |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商 务 汉 语 教 学 类 |
34 |
商务汉语教学概论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35 |
语言经济学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36
|
区域经济与文化专题23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资格 证书 考试类 |
37 |
《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指导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38 |
《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语文)考试指导 |
16 |
1 |
√ |
|
|
国际教育学院 |
教学实践 |
4学分 |
学术活动 |
1学分 |
补修课程 |
现代汉语、教育心理学、对外汉语教学法(选择2门) |
学位论文 |
2学分 |
应修满总学分 |
40 |
注:
1. 教学实践: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实习期限不少于一学期,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实习工作量应根据实习接收单位的具体要求确定,但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实习时间不少于4个月,实习结束时向学院提交《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报告》(不少于5000字),或提供不少于60个学时听课记录及相关反思(或不少于30个学时的授课教案)。
2. 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听取学术讲座,提交学术心得报告,审核合格后,获得学分。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获得1学分/次;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含在境内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获得0.4学分/次;参加省级学术会议,获得0.3学分/次;参加校级学术会议,获得0.2学分/次;参加院级学术会议,获得0.1学分/次;参加高水平学术讲座0.2学分/次;累计最高1学分。
3. 课程实践教学中1实地教学;2邀请产业(行业、企业)导师进校授课;3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