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红燕,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春晓,党委副书记王伟,留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征带领学院中外师生代表50余人前往商河县开展非遗文化人才交流互鉴活动,与商河县文化馆共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商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帅,商河县旅游局局长刘长清出席活动。



商河县鼓子秧歌作为闻名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已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活动为中外师生搭建起一座近距离触碰与感悟非遗文化魅力的桥梁。在孟子书院前广场,商河鼓子秧歌表演以磅礴的气势拉开序幕。舞者们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头戴彩绸,手持红绸鼓槌,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腾挪跳跃,时而如蛟龙出海,时而似猛虎下山,展现出黄河文化特有的豪迈与热情。随后,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也献上了热情奔放的非洲传统舞蹈,他们以激越的鼓点配合高亢的吟唱,用充满力量的身体律动和色彩斑斓的服饰,演绎了非洲大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大鼓与非洲的手鼓鼓点此起彼伏,带来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场笑声与欢呼声交织,形成一幅“鼓声连四海,歌舞共融情”的生动画面。

活动现场,来自商河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龙熙激动地表示,“身为商河人,看到家乡的鼓子秧歌借助学校的国际化平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我感到无比自豪。未来,我将把家乡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日常教学,用生动鲜活的示例,让外国友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深感受到商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来自非洲的留学生Ekechi Solomon Nwewo分享了他的感受,“非常感谢学校和商河县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精彩的鼓子秧歌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近年来,国际教育学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探索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方式。学院的逄思佳博士,于近日刚刚获批成为“泉城非遗人”,山东青年报对她做了《泉城非遗新星逄思佳 用剪纸架起中华文化传播之桥》的报道。
为推动实践基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工场,更好地服务地方,深化校地协同,张红燕提出双方合作的三步走计划:短期实现鼓子秧歌的体验与传播,中期开展研究与创新合作,推动“中文+秧歌”教材开发,争取纳入我校孔子学院课程体系。长期推动其产业化与国际化发展,建立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合作,输出秧歌文化工作坊,助力中华文化 “走出去”,让实践基地成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亮丽名片。
本次活动是学院“扎根中国、面向世界;以文化为媒,赋能教育创新”办学理念的深化。未来,双方将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播、留学生研学、文化创意开发等系列活动,让商河非遗从“田间地头”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向各国人民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持续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进,相互成就,促进民心相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中绽放时代光彩。学院也将继续创新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深化校地协同,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积极力量。
张红燕与王帅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揭牌。杨春晓代表学院签署共建协议。
(撰稿:胥方荣 赵迎 审核:王征)